立即下载
岳阳籍开国上将傅秋涛和《中国民兵》
2024-05-22 17:48:36 字号:

1981年4月,开国上将傅秋涛感到自己的病体越来越差,预感到为党工作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便决定利用剩余的时间,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工作。

那段时间,傅秋涛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即将修改完毕的《中国民兵》一书,经常三、四点钟便起了床,一直工作到吃早饭的时间。有时候,夜里睡不着,便打开灯,逐字逐句地看两段,才抱着书稿睡去……

晚年的傅秋涛身体一直不太好,却更加坚定了余生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的决心。为此,傅秋涛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为党工作的机会。

1975年,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下,傅秋涛被任命为总参谋部顾问。有了职务后,傅秋涛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任职期间,傅秋涛的身体虽然不太好,但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党和国家工作。为此,傅秋涛找到有关同志,向他们询问了我国民兵建设的相关情况。

想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兵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所做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建国后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新中国所作的特殊贡献,傅秋涛认为即使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民兵仍然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想到这些,傅秋涛觉得应该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找几个同志一起总结一下我国民兵的斗争事迹和经验,最好能写出一本书来,更好地指导我国未来的民兵建设工作。

0522-1.png

傅秋涛上将

不久后,傅秋涛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了中央的领导同志。很快,傅秋涛的想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

得知傅秋涛的想法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元帅高兴地说:“傅秋涛同志的这个想法很好,他的自告奋勇的精神值得肯定!”

1978年秋,在徐向前元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中国民兵史》编写组正式成立,已经71岁高龄的傅秋涛亲自担任了主编,并从有关单位调来一些人员,共同把这件事办好。

后来,经过讨论,这部书定名为《中国民兵》。编写期间,为了掌握真实的历史资料,傅秋涛不顾身体有恙,亲自率领编写组的同志们前往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和广东,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40多个县,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民兵历史资料。

带着这些资料,傅秋涛高兴地回到了北京。刚到北京,傅秋涛便主持召开会议。会上,傅秋涛对全组的编写同志说:“要写好中国民兵史,必须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紧接着,傅秋涛态度坚定地说:“历史是客观的,是真实的,谁也不敢篡改,更不能捏造!”

1980年10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编写后,《中国民兵》完成了建国前的四个历史时期的初稿,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些书稿共计35万字。

看着这些书稿,傅秋涛十分高兴,就像看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随后,傅秋涛开始对这些书稿,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

为了让这部书更加完善,傅秋涛在修改书稿的时候对有的章节进行了反复推敲,确定无误后,才满意地看下一章节。

1981年初,傅秋涛的身体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检查,医生确定傅秋涛患上了肺癌。更加可怕的是,他的肿瘤已经扩散了,并且发展得十分迅速。

为了控制傅秋涛的病情,医生劝他赶紧放下手里的工作,住院接受治疗。从医生的劝说语气中,傅秋涛已经感到了自己的命不长久,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便比以前更加努力了。

为了多工作一些时间,傅秋涛经常在夜里打开灯,推敲书稿的内容。因为年纪大,加上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在工作时间过长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感到疼痛。每当此时,傅秋涛便把孩子们叫来,让他们把书稿读给自己听。

看到傅秋涛这样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老伴陈斐然十分心疼,不时唠叨几句。有时候,陈斐然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劝他说:“现在还这么干,你不要命了?”

对于老伴的劝说,傅秋涛也知道她是心疼自己。但想到即将完成的书稿和剩余不多的生命,傅秋涛还是说:“共产党员要命是为党、为人民干工作的,不干工作要命有啥用?”

0522-2.png

傅秋涛和老伴陈斐然的合影


听了傅秋涛的话,陈斐然虽然爱惜老伴的身体,但也知道他说的有道理,因为她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这么想的。于是,陈斐然便默默地走开,偷偷地抹眼泪去了。

4月,傅秋涛终于用了5个月的时间,将这些书稿全部修改完毕。

看着这些修改完成的书稿,傅秋涛十分欣慰,想起了参加革命的烽火岁月,以及那些为支持革命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可爱的民兵们……

傅秋涛:要关心民兵的生活和疾苦

1907年8月3日,傅秋涛出生在湖南平江程家园一个贫农家庭里。在7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拿不出学费,傅秋涛不得不眼看着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而自己只能开始学做农活。

在学习了三年后,刚满10岁的傅秋涛便不得不到地主家干活,以此来挣得一口饭吃,为家里减轻负担。在劳动的过程中,傅秋涛深感地主的剥削和贫苦农民的生活艰辛,逐渐在心里开始产生革命意识。

1925年,傅秋涛在三眼桥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组织,也就是雇农工会。不久后,因为表现出色,傅秋涛被大家推举为雇农工会的委员长。期间,傅秋涛结识了钟期光,并逐渐成为了革命战友。

1927年,在平江嘉义做工期间,傅秋涛参加了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年,傅秋涛和好友钟期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傅秋涛参加了嘉义赤卫团,并担任了政委。

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湖南首府长沙。期间,傅秋涛率领2000余名赤卫队员,配合彭德怀领导的红军一举攻占了长沙城,震动了全国。

后来,傅秋涛先后担任了平江县工会委员长、湘鄂赣省总工会委员长。在工作中,傅秋涛十分注重兵民关系,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民兵组织,为配合红军大部队的行动做准备。

1933年3月,傅秋涛转入红军,先后担任了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第三作战区政委。

任职期间,傅秋涛在群众的配合下,参与领导了湘鄂赣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在反“围剿”作战中,看着民兵们为配合红军作战的匆忙身影,傅秋涛十分感动。

关于“皖南事变”时的突围行动,傅秋涛在晚年对家人说:“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电台没了,又离开了军部,当时的心情就像没娘的孩子,孤独极了!一股脑想的是赶快突围去苏南找党,找陈老总!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能突围出这么多中、高级干部,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爱护和支持……可见党和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不然,我傅秋涛早死过几回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傅秋涛甚至流出了感动的泪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组织编写《中国民兵》的心愿和初衷。

1942年2月,傅秋涛被任命为新四军第7师副师长。次年,傅秋涛奉命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共中央党校的学习,后参加了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傅秋涛担任了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领导军区部队配合主力作战,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后来,主力部队撤离鲁南,傅秋涛开始指挥当地的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在群众的掩护下,傅秋涛率部,与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在鲁南山区周旋,策应主力部队完成了战略任务。

1948年,傅秋涛先后担任了中共鲁中南区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兼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任职期间,傅秋涛组织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支援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亲眼见证了人民群众支前的动人场面,圆满地完成了运输物资的重大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傅秋涛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兼山东军区政委。

1950年8月,傅秋涛担任了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参与领导数百万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以及动员广大民兵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强全国民兵的建设。后来,傅秋涛又担任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武装部部长。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5月,傅秋涛担任了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傅秋涛为我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那时候,傅秋涛不管多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看望民兵群众,为他们指导工作。对此,傅秋涛解释说:“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不吃公粮,也不穿军装。所以,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和干部更应深入到民兵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

0522-3.jpg

傅秋涛和民兵副连长李云荣在交谈


1975年,傅秋涛重新获得工作,担任了总参谋部顾问。

1981年5月,傅秋涛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不得不再次接受住院治疗,这已经是傅秋涛第三次住进医院了。即使如此,傅秋涛还是念念不忘为党和国家多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8月25日,傅秋涛在北京病逝,走完了无私奉献的一生,享年74岁。

9月8日,杨尚昆主持了傅秋涛的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先念等、解放军驻京各机关、部队的代表一千多人来到现场,叶剑英元帅和陈云等人则送了花圈,总参谋长杨得志在悼词中说:

“傅秋涛同志是我军久经考验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0522-4.jpg

中国民兵


1983年4月,傅秋涛主编的《中国民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广泛好评。

对于傅秋涛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的贡献,毛主席曾评价说:“傅秋涛领导湘鄂赣边区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经过独立坚持的三年艰苦游击战争,取得了很大成果,来之不易。”

来源:临湘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羽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