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非遗里的村庄 羊楼司镇尖山社区:“十三村”酱菜 舌尖上的“非遗”
2023-08-21 19:08:05 字号:

羊楼司镇尖山社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十三村”为载体,发展“生态农耕游、科教游、非遗游、亲子游”相结合的文旅新业态,不断吸纳羊楼司镇各类非遗活动进社区、进景区、进工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体验。

十三村003_副本.jpg

这个暑假,羊楼司镇尖山社区十三村工坊内,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工厂内进行参观游玩,现场体验十三村香菇酱独特的制作过程,将非遗技艺留在游客们的脑海中。

岳阳楼小学学生龙佑嘉:走进十三村,我看到了无花果、银杏果等不同的果树,还有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罐子,亲身体验了非物质遗产香菇酱的制作全过程,这里生态特别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岳阳市民胡荣:参观了香菇酱的制作过程,无论是从食材、从工艺、从制作流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回家后,将教育孩子们从小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盖屯兵下隽县地,以“村”为建制,设十三个村,将士们在村内开荒种地,将优质蔬菜腌制后放入土坛再藏入窖中,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酱菜别有一番风味。为此,十三村酱菜流传至今。后人则用当地土法演变出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流传下来。眼前这位正在熬制酱料的是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黄小霞,做好酱菜,关键在酱的熬制,发酵好的机料,要与精选香菇形成配比,放入油锅中,加入卤制黄牛肉,剩下的十几种精选香料不能一起放入,每放入一样后,要不停地搅动锅铲,待入味后才能放入下一种香料。制作者要站在灶旁不停歇地熬煮两小时酱菜才能做成。

十三村007_副本.jpg

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酱菜技艺传承人黄小霞:配料的重量不统一,配出来的口味就不同,所以在这个方面要用心。如果这个温度控制不好,和时间控制不好就影响产品的质量,那么传承下去的口味就会变,那就不是这一种口味。”

做好十三村酱菜,黄小霞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还加入了更多的物料元素,让十三村酱菜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如今,十三村酱菜制作已实现了全现代化的机械式生产,产品种类也由最初的腌制菜品发展成为了以香菇、龙虾、银鱼、腐乳等为主打的酱料,产品远销全国和非洲十余个国家。

十三村009_副本.jpg

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这个十三村呢,他原属于这个三国时期的一个古老的工艺,流传至今,现在我们主要是要把这个工艺要把它发扬光大,为了保护这个品牌,就进行了这个申请非遗保护,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这些我们老工厂,特别是老师傅们,要把这个老手艺传承给新一代的,给年轻人,这个就是让那古老的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

今年,尖山社区计划将十三村工厂申请为省级非遗工坊,希望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形成非遗体验、旅游消费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文旅新业态。目前,通过十三村工坊的景区打造,已有效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蓬勃发展,让近20000人吃上旅游饭,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近200万元,形成了社会增效、农民增收、集镇增景的良好态式。尖山社区已成为百万武汉市民游岳阳的首发站,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我觉得我们目前做旅游,文旅结合,最重要的是把文化这块做的很透了,包括走进我工厂,第一就感受到这个非遗文化,又感受到生态文化,还要感受农耕文化,还要感受我们这个用良心做食品的道德文化,就因为这么多文化的元素,让我们这个十三村品牌越来越响。

一审:敖 琦

二审:李晗勋

三审:何 斌


来源:临湘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敖 琦

编辑:方华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品质临湘,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